儿童感染后居家照看要点

 
家中出现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后
	
应该如何科学消毒?
	
酒精喷洒范围越大,消毒效果越好吗?
	
家中哪些区域是消毒重点?
	
阳性家庭成员使用过的餐具应如何消毒?
	
一起来看看吧
	
问:1.家中出现阳性感染者后,很多家庭都会到处喷酒精、消毒液,这样做合理吗?家中能采用喷洒酒精式消毒吗?
	
答:
	
如果家人出现阳性症状,最好转到带单独卫生间的卧室隔离和对症处理,若条件不允许,也要在原卧室就地隔离。在保持患者房门关闭前提下,对其他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等进行充分通风,对高频接触表面擦拭消毒处理。环境物品表面最好使用84消毒液或二氧化氯泡腾片这样的消毒剂,按说明书配制使用。
	
从消防安全的角度看,酒精因挥发太快,且有易燃风险,不适合大面积喷洒消毒,一般仅用于手、皮肤消毒,以及遥控器和小件电子产品的擦拭消毒。如果需要大面积泼洒消毒,可以使用84消毒液或其他消毒药剂。另外,酒精是易燃品,存放时也要多加注意,要放在避光、温度相对较低、通风的环境中。
	
问:2.居家环境该如何消毒?喷洒范围越大,喷射频次越多,消毒效果越好吗?
	
答:
	
开窗通风、环境表面清洁和消毒擦拭是居家消毒的合适且有效的方式。居家环境表面消毒以湿式擦拭为主,可采用消毒液拖地、用蘸取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消毒,如果特别偏爱喷洒酒精式消毒,建议选择浓度为75%的酒精,一手持小喷壶一手持抹布,边喷洒边擦拭均匀。在使用酒精消杀的过程中,需要远离火源、热源,并注意通风,避免小范围内酒精浓度过高。
	
如果家里暂未出现阳性人员,一天擦拭消毒一次即可。出现阳性人员,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重点关注病人共用的卫生间,病人使用一次需消毒一次。
	
问:3.感染期间的衣物、生活用品上是否还有病毒残留?是否会造成二次感染?有必要对这些衣物和生活用品消毒吗?
	
答:
	
感染期间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上可能有病毒残留,但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不会太长,适当处理的话不会造成二次感染。建议将感染期间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打包封存一周左右,再按常规清洗或清洁。对耐湿耐热衣物、被服等也可以高温清洗或使用专门衣物消毒液浸泡消毒。
	
问:4.家中哪些区域或家具是消毒重点?
	
答
	
家里的入户大门、卫生间是家庭消毒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是手经常接触的部位,比如门把手、台面、水龙头、冲水按钮、开关、遥控器、手机、平板等。
	
问:5.阳性家庭成员餐具使用后应该如何消毒?
	
答
	
可选择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至30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方式消毒,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清水冲净。居家隔离治疗的感染者个人物品应单独放置,与其他成员分开洗涤。
	
疫情当前
	
不能不重视消毒
	
也不能过度消毒
	
科学消毒,你学会了吗?
紧急提醒!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
	
抗原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增
	
短时间内一“剂”难求
	
一些不法分子也紧盯热点
	
动起了歪脑筋图片
	
请大家提高警惕
	
12月10日
	
南海的小芫(化名)通过朋友
	
认识了做微商的叶某
	
得知其以第三方代理身份
	
出售抗原检测试剂盒后
	
遂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
	
向其表达了购买意向
	
经过与对方交流,小芫了解到抗原检测试剂盒需一箱起购,便在业主群询问邻居们是否有拼单购买的需求,并开启购买接龙。当天,小芫将邻居们发来的货款转到了叶某的银行账户,很快,叶某给其发了一份物流发货单号作为证明。
	
次日,同一公寓楼的邻居得知小芫可以购买到抗原检测试剂盒,于是找小芫帮忙代购,出于好心,小芫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随后,小芫将180余人转账过来的近17万元货款陆续转到了叶某的银行账户。
	
钱转过去了,但小芫一直未收到货,便催促叶某发货。12月13日,小芫终于收到了快递,谁知打开一看竟是一包纸巾,压根不是抗原检测试剂盒。小芫找叶某理论,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敷衍对待。冷静下来后,小芫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便来到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小塘派出所报警求助。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新冠肺炎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无资质的个人私自贩卖是违法行为
	
大家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
	
避免上当受骗
	
除此之外
	
市民也要注意防范
	
以下几种诈骗套路
	
👇👇👇
	
套路一:谎称“混检异常”
	
骗子冒充“疫情防控办”向市民发送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短信,且附带链接。市民收到核酸异常的短信后要注意甄别,真实短信不会附带链接,更不会让市民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
	
套路二:谎称“线上排查”
	
骗子伪装成“疫情防控办”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要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人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信息,从而盗取受害人银行卡内资金。
	
套路三:谎称“领取居家隔离补贴”
	
骗子冒充公司人事或者财务人员群发邮件,谎称根据国家政策,居家隔离有额外补贴,扫码登记便可以领取,然后将受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
	
套路四:推销所谓“特效药”
	
骗子冒充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针对新冠的“特效药”,诱导受害人进入“钓鱼网站”购买,继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 微信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豆瓣 
- Facebook 
- Twi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