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周年
红色地标“IP链” 多元延伸创新传承
2023年5月22日,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活动在农讲所纪念馆举行。
广东省侨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专家学者、农讲所学员后代、农讲所纪念馆老员工、农讲所纪念馆理事成员、广州市属各博物馆工作人员、藏品捐赠者等约80人参加了活动。广州农讲所是全国闻名的红色地标,是广州红色文化极具影响力的“大IP”。如何让它常做常新,持续不断地释放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近年纪念馆的一系列举措,可称亮点频频。
做大“朋友圈” 在年轻人的分享中为更多人知晓
5月22日的整场纪念活动用时不过1小时,但却从多个侧面展现了农讲所近年延伸IP产业链的探索。纪念活动以全国12家博物馆、纪念馆的馆长祝福视频温暖开场。紧接着由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创作的“快板+舞蹈”《英雄城 少年路》闪亮登场。为庆祝建馆70周年,农讲所纪念馆精心制作了5分钟馆庆宣传片,以青年大学生游客的视角,向观众讲述纪念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活动现场,农讲所纪念馆为农讲所教员及学员后代彭伊娜、阮钦彤、周健风、谭中武颁发农讲所纪念馆红色文化宣传员荣誉证书。作为彭湃、阮啸仙、周其鉴、谭作舟等农讲所师生的后代,他们用实际行动助力文化的广泛传播。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今天的农讲所是必打卡的地点之一。因为有着极富辨识度的红墙碧瓦,很多新媒体平台上,这里以“广州故宫”或者“小故宫”的盛名,吸引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仅每天在馆内打卡的汉服玩家,就可达数百人。学宫与农讲所的往事,在这些年轻人细腻而个性化的记录中,变成网络世界中的经典,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近年,农讲所纪念馆积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活动现场,广东广播电视台康毅工作室创作的情景讲述《百年讲台》十分吸引观众,“红讲台”系统展现了农讲所纪念馆的馆藏、环境等信息,从诸多细节中还原历史场景,成为国内红色文化传播最为知名的品牌之一;而在刚刚发布的《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中,也特别推荐了农讲所纪念馆推出的“小文物·大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项目,项目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模式,展现了农讲所的历史文化与核心精神。
历史“不遥远” 寻后人访故居,开发主题文创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是广州现存的唯一学宫。1953年5月22日,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建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成立的11家纪念馆之一。周恩来亲自为纪念馆题名。一代一代的纪念馆人,举办展览、调查走访、征集文物、开展研究,默默耕耘,笃定前行,将农讲所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地标。今年3月,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带领同事们,踏上前往雷州半岛、寻访农讲所学员足迹的行程。作为持续数年的系列寻访项目中的一站,他们访故居、探遗址、寻后人、查线索,将更多散落各地的资料收集,也将广州农讲所的品牌广为传播。在多个寻访地点,当地的文博同行和民间人士们向农讲所专家们发出邀请,希望展开交流、共建,实现各地资源的优化与提升。记者了解到,农讲所纪念馆还计划在近期推动乡村振兴主题项目。
此外,近年来,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文创,以创新的模式,让广州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加可亲近、可触摸。据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结合建筑群及建筑构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
场景“可亲近”
还原当年宿舍外景,内嵌互动设备
“红墙依旧——我和农讲所的故事”特展布景
“红墙依旧——我和农讲所的故事”特展也在纪念活动当天正式开幕,将持续到9月22日。“红墙依旧”是农讲所纪念馆建馆70年来,首次举办的纪念馆历史发展脉络专题展览。展览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馆舍功能变迁为副线。将数百年来不变的农讲所红墙比喻为画卷,展示负笈者、革命者、建设者和传承者等代表人物与农讲所之间的故事。展览邀请十余位党史专家、退休干部录制口述历史,以亲历者鲜活生动的真实记忆,回顾与农讲所有关的往事。同时,邀请观众在展厅预留的黑板中自主创作农讲所主题板报。展览中众多文物及历史资料照片为首次展出,如康富成牺牲时所骑马匹上的马褡子、冀三纲在农讲所时穿过的大衣、周性初使用过的陶灯盏等为首次展示。作为在古建筑中举办的专题展览,此次展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首次利用梁柱结构新增展墙,重新规划参观动线,诠释古建筑的空间魅力。展览更创造性地与互动多媒体相结合,制作1926年学生宿舍外景复原场景,并在场景中内嵌互动设备,观众可观看展示“农讲所日常Vlog”,沉浸式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另有古今地图动画演示,展示六百余年来从未在地图上缺席的番禺学宫,积极打造引人入胜的多媒体展厅。

5月22日下午,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到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开展下基层演出活动,新晋“梅花”齐齐亮相,粤剧、京剧、昆剧、黄梅戏、秦腔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吸引广大市民驻足观看,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不时响起。
活动现场
名角联袂民间文艺团体
获奖演员下基层进行惠民演出是梅花奖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在第十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本届梅花奖获奖演员深入一线开展文艺帮扶和惠民演出,让精品戏剧走进社区。
越秀区有一条以“梅花”为名的街道——梅花村街。梅花村街打造了“梅花文化节”特色品牌,每年举办诗词、书画、摄影比赛和展览。居民自发成立的曲艺和戏剧团蓬勃发展,其中,杨箕粤剧社、红棉京剧社等文艺团队长期活跃在基层公共文化舞台上。
以“梅花”结缘,本届梅花奖获奖演员来到越秀区梅花村街,为群众送来一场“家门口”的高质量文化盛宴。演出现场,越秀区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红棉京剧社”带来暖场表演,向大家展示有“国粹”之称的京剧的魅力;由杨箕村村民组成的杨箕醒狮总队带来开场醒狮表演。
专业院团的名角和民间文艺团体联袂,传统艺术瑰宝在梅花村街舞台绽放魅力。
“大小梅花”同台亮相
初生牛犊不怕虎,越秀区大南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傅安迎也登上舞台,与本届梅花奖获得者、广州粤剧院演员李嘉宜同台上演了粤剧折子戏《凌波仙子》。
傅安迎是本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参选选手,如今“大梅花”和“小梅花”同台互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傅安迎同学表示内心非常激动。
随后,唐恺、章益清、郭伟、袁媛、王航、郑芳芳、郑全、冯冠博、梅院军、张佳春、施夏明、罗晨雪、郝士超等新晋“梅花”分别带来了京剧《野猪林》、越剧《步步惊心》、黄梅戏《女驸马》、秦腔《诗圣杜甫》、晋剧《花打朝》、越剧《貂蝉拜月》等剧目的选段。
“好难得!一次看到十几个梅花奖演员的演出,而且就在我家楼下,我带着孙子来看的,太过瘾了!”杨箕村村民姚阿姨高兴地表示。
“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智能井盖、自动驾驶环卫车……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多个小区“上新”了垃圾分类智能监督设备,通过AI智能算法和过程录像,可以分析比对是否规范投放,若有人屡劝不改,还能在屏幕上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从而解决了传统人工监管成本高、时长短的痛点。
随着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正助力城市管理变得“耳聪目明”。除了“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外,还出现了防丢失的智能井盖、清扫效率更高的自动驾驶环卫车等“神器”,使过去的管理痛点也有了高效的解决手段,大幅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能。
居民到误时投放点投放垃圾时,垃圾桶自动打开
“智慧眼”监督垃圾分类
不文明投放将曝光
傍晚,黄埔区玉树新村小区的环卫工人张鉴荣正在“站桶”,一袋袋检查是否将厨余垃圾混杂投放,这个工作相当繁琐,又不能分心走神。他说:“等这套系统调试好用起来,可以减轻一些压力,已经有居民留意到了,都说可不能上‘曝光台’呀。”
如今,广州许多垃圾分类投放点都安装了摄像头,可以语音播放劝导语以及24小时对投放垃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规范。黄埔区这套新系统增加了智能抓拍和AI识别的功能,并更新了屏幕显示内容。
“我们是动真格的,黄埔曾在广州开出过首张垃圾分类‘罚单’,现在希望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起到广泛教育作用,更好促进垃圾分类工作,” 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科副科长喻勇说。不过为了保护好当事人隐私,也会在脸上进行“打码”。
据悉,黄埔区常住人口超过120万,年清运生活垃圾超过50万吨。当前,该区投入使用了300多个智能投放终端,居民通过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实时结算投放收益。垃圾分类其他环节也充满“科技范”,比如为垃圾转运车加装高灵敏度称重传感器,每桶垃圾“几斤几两”都清清楚楚,助力研判垃圾精准减量;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对督导信息台账等的安全管理。
智能井盖
自装“大脑”确保市民“脚下安全”
井盖,是城市路面最为常见又数量庞大的存在,仅黄埔区就有30余万个井盖设施。它们虽然占地面积小,但管理起来并不轻松。若遇到大雨滂沱,雨水很容易掀翻井盖引发安全事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埔试点推广了“智慧井盖”和“随手拍”应用,对井盖实行了数字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监管。
智慧井盖
“智慧井盖”的应用原理比较简单,即在井盖背部安装了智能检测器,摇身一变成为 “白大褂”,发现了破损、移位和水浸等“病症”就能启动报警通知监控中心,方便检修人员及时排查潜在隐患。
目前,该区已经在主要路段、易水浸点和易损路段安装了800个“智慧井盖”。每个井盖还有自己的“身份证”,厘清井盖权属与底数,降低问题处置、协调难度。
“当然,光靠智能感应是不够的,我们上线了‘随手拍’小程序,方便环卫工人在日常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黄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智慧城管特别助理项彦生介绍道,上线一年多来,黄埔区已通过“随手拍”移动应用上报井盖事件近400宗,均已处理完毕,实现井盖案件的移动化办理。
自动驾驶环卫车
大幅提升道路管养效率与质量
如今,科技为城市治理添彩,不仅为市政设施增添“放大镜”和“千里眼”,帮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也为日常管理增加“加速器”,大幅提升道路管养效率与质量。
自动驾驶环卫车
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首个开放道路下的全自动驾驶环卫车已经运行了大半年时间。它没有传统的驾驶舱,更没有司机。每日作业时间自零时开始,至19时结束,一周7天连续开展环卫作业。可在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安全行驶,在需要清洁的路段全自动展开环卫作业,完成道路清扫、洒水降尘、喷洒消杀等保洁任务。
“结合这段时间的清扫数据来看,它清扫得十分干净,在精准定位和算法的支持下,车辆沿着道路匀速前进,不会出现忽快忽慢情况,也不会脱离清扫区域,”据黄埔城管局介绍,自动驾驶环卫车不仅工作又快又好,而且消除了传统人工环卫作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晚等能见度低的场景下,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还有更多“科技范”车辆助力城市管理。该区投入了全国首批、规模最大氢能重载车落地运营,预计未来五年将增加至500台氢能源建筑废弃物运输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5万吨,对于节能减排、扬尘防治和环境保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