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委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2023年7月6日上午,受区委主要领导、区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委托,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福军主持召开海珠区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区政府副区长张永良和区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出席,区委纪委监委、区委办、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各街道党工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精神,并就全区的贯彻落实工作进行部署。
王福军强调,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聚焦重点,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三是要强化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夯实基层基础,汇聚强大合力,不断完善民族宗教事务治理工作格局,扎实做好我区民族宗教工作。
会议还对当前民族宗教领域重点工作作了部署。
(海珠区民宗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7月6日上午,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夏海霞带队到广州调研指导水行政执法工作。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勇,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继涛、水政监察处处长张红卫,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邱慰荣,黄埔区副区长黎信坤等同志参加了调研。
市水务局、黄埔区水务局、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黄埔区长岭街道综合执法办分别汇报了自2019年机构改革和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来我市水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夏海霞副司长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我市水行政执法部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做好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动水行政执法工作取得实效。
棋至中盘,广州经济彰显向实的强烈信号。
7月3日,随着一辆纯电动轿车驶下广汽埃安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正式超过2000万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回溯广州今年上半场,以关键项目建设为牵引,曾经的产业积淀正变成发力新赛道的强劲动力。
从孚能科技广州总部、巨湾技研总部及生产基地动工,到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工厂竣工,小鹏汽车广州智能网联汽车智造产业园投产,“上马”重大项目,是广州稳增长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广州接踵而至的重大项目建设,奏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革曲”。
从1至5月的数据来看,全市1722个“攻城拔寨”项目,已完成投资2411亿元,一系列重点项目尤其是重点产业项目取得的建设新进展,成为广州发力实体经济的坚实底座。
上半场拼到了什么?
开年以来,广州全身心投入“拼经济”的状态,全市上下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立足基础和禀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月,广州市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签约活动上,46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超6800亿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2月,广州市推动城市更新提速增效工作动员会召开,第一批1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开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4月,广州相继迎来外国政要考察,与国际友城交往迎来新的篇章。
4月,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签下443个重大项目,一大批跨国企业增资加码,其中制造业项目约占四成。
6月,广州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签约活动举行,共开工、竣工475个项目,总投资超4400亿元。
一番“狂拼”之后,广州的经济底蕴和独特优势凸显出来,万亿投资带动了新兴产业加速跑。
“双碳”背景之下,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瞄准万亿级储能市场,二季度集中签约28个新型储能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55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812亿元。
总投资约40亿元的巨湾技研总部及生产基地主体结构在南沙动工,并计划9月底竣工试产,这是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的混合所有制高科技民营企业,其自主研发的XFC电池技术8分钟可为新能源汽车充满八成电。
花都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3月1日动工建设新能源零部件制造项目,进一步推动花都汽车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作为在增城落地的第一家芯片制造企业,增芯项目计划7月底竣工封顶,并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设备投产。
在《南沙方案》发布一周年之际,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先行启动区迎来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一批市政基建、产业、水利工程、房建工程等重大项目破土动工,建设正酣。
广州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压舱石作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今年以来,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支线、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段、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南沙段)、广州白云恒运天然气发电等125个项目开工建设,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项目储气库工程等47个项目竣工。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方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大楼等35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等11个项目竣工。
广州成百上千个重大项目开足马力,发动“三驾马车”拉力,为广州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稳”的基础、凝聚“进”的势能。
大项目成经济“定盘星”
翻开广州经济“答卷”,一组工业数据亮眼:1-5月,新一代信息技术部分产品增长较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2.3%、24.5%和15.3%。
这组数据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既有工业经济持续恢复的外在表征,也有广州经济结构优化的内在体现。
重大“块头”成为经济“定盘星”,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主力军。
1-5月,广州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24.8%和10.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4.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广州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8.9%,占据制造业投资比重的一半。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势较好,同比分别增长37.1%、32.7%和80.5%。
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广州一路砥砺前行、逆势上扬,靠的正是实体经济这个重要支撑。
这也让第一次下场造电池的TCL,再次选择了广州。TCL中环广州项目已在上个月底开工,这是广州首个大型光伏制造业项目,投资百亿、产值百亿,也是广州扭住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考量。
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广州市再次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实体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广州的产业底蕴和发展根基所在。
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工业总体规模、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领跑全国。
广州连续两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制造业立市”,并在今年提出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即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目标,这项任务也被放在2023年十项重点工作之首,再次表明了广州做大做强制造业的信心和决心。
“二次创业”的新支点
广州向“实”再出发,正经历重大“块头”转型的阵痛。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是广州当下最紧要的“课题”之一。
何以破题?惟有夯实根基,实体经济方能“开枝散叶”,激发经济发展无限动能与活力。而重点项目尤其是产业类重点项目,可以被视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今年,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重大战略部署,广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强芯”“亮屏”“融网”“智车”等工程,全年安排“攻城拔寨”产业类项目超800个。
为了让产业类项目更好地在广州“落地生根”,今年广州计划供应土地32平方公里,重点解决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6月21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常委会上强调,要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以新担当新作为“再造一个新广州”。这是广州站在全新的视角和格局下,对自我的一次重新审视。
立足当下,广州一手抓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启动培育50个左右的优质“四化”平台;一手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五大新支柱产业重点发力。
把握时机,广州市政府出资50亿元设立的科技创新母基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稳链强链,投资广州项目104个,投资金额43.76亿元,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布局未来,广州开启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合理分布,为实体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实体经济是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更是广州“二次创业”的支点。“再造一个新广州”,这座城市正在全力加速中。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