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增城样板”
在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护理让居家行动不便的市民群众可享受上门服务;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医养融合个性服务包”让签约对象得到家庭医生上门诊疗服务;在派潭镇中心卫生院远程会诊室,三甲医院专家隔屏“坐堂”,患者得以实时咨询;在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眼耳鼻喉科、疼痛科、外科等重点发展的特色科室,就诊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医防管融合的新形势下,我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以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大提升。
一连串荣誉和成绩印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增城样板”:2021年度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榜单发布,增城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榜。其中,新塘医院、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在全国超5万家乡镇卫生院中脱颖而出,分别位列第五位、第七位,上榜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排名从2016年起稳居广州市前列,2017年度代表广东省参加国家基本公卫服务国家级现场评价,获得国家嘉奖;2018年度市级考核总成绩居全市之首;2021年获市督查激励。
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
增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对医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改扩建发热诊室、核酸采样室、公共卫生管理科,因地制宜改造建设中医馆,统一院内规划设置和标牌标识,形成科室设置齐全、功能分区合理、标识指向明晰的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新塘医院配备基本设备及中医类设备超120多种,包括16排螺旋CT、急救型救护车、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DR、C臂X光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这些硬件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入。
2018年至2022年,增城财政对卫健系统共投入102.2亿元,其中,2018年投入16.41亿元,2019年投入19.21亿元,2020年投入20.90亿元,2021年投入22.22亿元,2022年投入23.46亿元。近五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65.44亿元,公立医院财政投入19.68亿元。
同时,制定《广州市增城区卫生计生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8-2020年)》和《广州市增城区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卫生健康干部人才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近年来,增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从8.57%提升至10.85%,中级职称人员比例从33.64%提升至39.71%;本科学历人员比例从47.12%提升至61.9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0.37%提升至1.53%。
综合医改
激发创新医疗活力
如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关键。对此,增城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制度及绩效分配改革,进一步激发医疗创新活力。2015年1月起,增城区在全省先行先试,出台“1+6”综合医改特色方案(1个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及6个配套文件),从财政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绩效分配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改革。
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对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财政足额预算。同时参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将收支结余部分全额返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60%用于增加绩效工资总量,40%用于自身发展和建设,大大激发基层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与改革前相比,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收入增长71.7%。同时,新冠疫情冲击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保持韧性,2021年同比2019年,门急诊人次上升4.1%,医疗收入增加17.5%。
按照“放手不撒手”的原则,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强优势科室和特色业务,通过下放做事权、用人权、分配权,加强监管,引导院长自主用人、自主管理、自主分配“三个自主”,促进院长管理主动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病人在基层就医的比例“三个提高”。与实施改革前相比,全区基层医疗卫生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了59.5%、40.0%。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达11大类55项,考核结果与院长聘任、院长管理目标奖、公共卫生经费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拨付“四挂钩”。定期组织专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质量进行评审,强化处方点评和合理用药的督导检查。与实施改革前相比,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菌素使用比和门诊输液比分别降低70.9%、78.4%。
医防融合
高位推进基础公卫服务
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占地45亩,业务用房1.1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40张。近三年来该院在区卫健局的领导下,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卫生院,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优秀基层管理经验”等奖项。
通过成立“医防融合”领导小组,该院形成临床、公卫“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团队服务模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考核,目前该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已走在前端。
石滩镇中心卫生院的公卫服务发展模式是增城区推行医防融合,高位推进基础公卫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过程中,增城区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区、镇、村(居)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群众参与”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区镇(街)两级党政高度重视,积极动员辖区有关部门、镇街村居干部落实有关工作职责,增城区卫生健康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挂点督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强化对各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监督指导,全力推行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区级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基层医疗单位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各项目专责人员加强与上级专家和镇(街)、村居干部的沟通协调,落实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各项目工作。
同时,全区于2020年投入1757.5万元购置10辆公共卫生服务体检车,为受检群众提供一站式体检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体检服务。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为一体。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3+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网格化”管理形式定期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逐步实现以医带防、以防促医、医防融合的工作效果。截至2022年12月,全区居民家庭医生建档率92.2%。
“一元钱”看病全面落实
普惠人民群众
为破解农村“看病贵、环境差、乡医少、药品缺”等普遍性难题,增城区推出“一元钱”看病措施,提出行政村户籍居民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看病,其一般诊疗费和药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一元钱,剩下部分由财政兜底。
在推进“一元钱”看病过程中,增城区还从村卫生站改造、壮大乡村医生队伍、保障用药等方面发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中,增城区根据行政村常住人口数,明确村卫生站乡村医生配备数量,并按照“区招、镇管、村用”的要求,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医生。
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配备乡村医生28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4人(57.54%),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98人(69.47%),平均年龄为41.22岁。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职称等得到进一步优化。
截至去年12月底,增城区266所村卫生站均实施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一元钱”看病,覆盖率100%,累计实施一元钱看病30.67万人次,合计为村民减负医药费723.34万元。

2月15日上午,我区组织收视收听省2022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迎检动员会,区安委办主任郭建业,区安委会有关部门、各镇街安委办主任参加会议。
会上,市安委办、市消安委办分别对《广东省2022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实施方案评分标准(地级以上市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市安委办主任、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杨伟强发表了动员讲话,要求各区各部门狠抓查缺补漏,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全省第一。
市会议结束后,区安委办主任郭建业对我区迎省考核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将本次会议精神报告主要领导,明确责任科室、专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二是要迅速行动,对标对标省考核评分标准,梳理准备工作佐证材料,按时按质提交台账。三是要加强沟通,针对日常考核的内容,提前与上级业务对口部门沟通,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不被扣分。四是要下沉企业,提前备好迎检企业单位名单,督促指导做好安全管理、规范台账等工作,确保经得起查、经得起问、经得起考。
“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是2022年增城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日前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去年以来,增城区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制定了《2022年增城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实现了水稻保险财政全补贴,岭南水果和花卉苗木农业保险全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增城区完成政策性水稻保险承保面积12.51万亩,完成全年目标12万亩的104.25%;完成蔬菜指数保险承保面积2.81万亩,完成全年目标2万亩的140.5%;完成岭南水果保险承保面积18.88万亩,完成全年目标5.5万亩的343.27%。去年,共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14109.7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816.43万元,同比增长124.2%。全年共计投保21604户,其中种植业21376户,畜牧业5户,渔业223户;累计赔付金额6276.82万元,理赔率44.49%。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 助力农户快速救灾复产
农业保险可保障增城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农户快速救灾复产,有效提高农业产业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农企、农民稳定收益。
去年5月,增城区“龙舟水”水情告急,农户受灾情况较严重。为帮助农户快速救灾复产,增城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为农户、农企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在此次“龙舟水”水情期间,全区农业保险定损理赔总金额达1457.29万元,其中种植类方面:岭南水果受灾农户153户,受灾面积0.14万亩,理赔金额250万元;蔬菜受灾农户673户,受灾面积2.5万亩,理赔650万元;水稻受灾农户458户,受灾面积2.1万亩,理赔金额483万元;大棚受灾农户1户,受灾面积144亩,理赔金额28.7万元。水产养殖类方面:水产养殖农户受灾2户,受灾面积18.2亩,理赔金额45.59万元。
去年区农业农村局制定了《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农业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农业保险保单可作为农业企业在申报农业项目时的风险评估加分项。这也成为增城区农业保险政策的亮点。
加大宣传力度 让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覆盖面,去年1月初,由区农业农村局汇编的强农惠农政策在《增城日报》专版宣传报道,其中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险种情况、保费、理赔率等内容,让广大农户、农企及时了解最新农业保险政策,更好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去年8月至9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农业保险政策宣传月”活动,向13个镇街273个村派发广播CD碟285张、环保袋2865个、宣传海报1445张、保险宣传手册14800本。同时在区级和镇街召开12场农业保险政策宣讲会,通过现场讲解,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让农户、农企吃上“定心丸”。
“通过农业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知晓度,切实让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仅增强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更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速新险种落地 填补相关农产品风险保障空白
为开拓具有增城区特色的农业险种,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做好农业保险的“增品”工作,与广州市气象局、承保机构等相关单位到朱村街丝苗米企业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与保险机构进行研讨,共同探索开发具有增城区特色的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的新险种。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承保机构,结合增城区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开办农业保险优势险种,探索开发丝苗米、迟菜心、荔枝(仙进奉)、鸽子、生猪价格保险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让农业保险这项民生政策惠及更多农民,今年增城区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常态化开展“农业保险政策宣传月”活动,扩大农业保险社会影响力,加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鼓励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投保,提高农业散户投保便捷性;督促承保机构简化理赔服务流程,加大保后服务力度,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