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出炉
近日,《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其中提出,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形成“7+14+7”的总体布局。保留升级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广弘冻品交易市场2个一级销地市场,推进黄沙水产市场搬迁至东洛围地区;近期保留太和谢家庄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清河综合市场、天平水果批发市场、白云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江村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13个二级销地市场,疏解转移广州市花都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现状:32个专业市场集中于广佛交界
《规划》透露,目前广州共有32个“菜篮子”专业市场,其中包括11个果蔬类市场、6个水产品市场、2个禽蛋类市场、3个肉类市场、10个综合类市场。市场总用地面积169.70公顷,分布上城区多、外围少,集中于广佛交界,沿广清高速分布。
黄沙水产市场
广州一级销地市场具有立足本地、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的能力,也是广州枢纽型城市的重要体现。例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果蔬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90%以上的果蔬来自省外或进口,进口水果占全国进口量的一半,中转运送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黄沙水产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其中1/3运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
规划:向北、南、东三个方向新增市场
《规划》同时指出,广州的“菜篮子”专业市场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交通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方面,全市约2/3的市场集中在中心城区,对城市交通与环境品质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广州现状4个一级销地市场均位于中心城区,易受突发事件影响,缺少必要的备用和替代选项。与此同时,还存在用地集约度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业态复合度低,产业升级慢;建设标准低,形象差等问题。
为此,《规划》为“菜篮子”专业市场提出的发展定位是: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的现代化“菜篮子”专业市场体系。
遵循“菜篮子”专业市场的发展规律与趋势,重点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引导市场向外围地区集聚,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中心城区空间环境品质,腾挪中心城区用地空间。重点结合广州空港、海港、铁路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向北、南、东三个方向新增市场,拉开一级销地市场距离,提高城市供应链韧性。谋划“菜篮子”专业市场广佛一体化的区域布局,同时协调与深圳、东莞、中山、珠海、肇庆等周边城市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联动发展、联动供给。依托广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港澳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共建一个以广州“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和“菜篮子”专业市场为基本支点的生产流通体系,使绿色农产品高效便捷进入港澳市场。
结构:形成“7+14+7”的总体布局
规划结构上,形成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辐射全国,形成“7+14+7”的总体布局。
7个一级销地市场
中部提升区保留升级2个一级销地市场、内部迁建1个。保留升级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广弘冻品交易市场2个一级销地市场,推进黄沙水产市场搬迁至东洛围地区。以高效交通、高质业态为重点,将中部提升区建设成为面向中心城区、服务广州全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产品高效流通消费示范区。
北部发展区新建2个一级销地市场。依托白云机场和广清高速物流优势,以高端化、规模化、大型化为方向,规划建设2个一级销地市场,将北部发展区建设成为面向广州北部、服务广州全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市“菜篮子”产品规模化流通示范区。
东部发展区新建1个一级销地市场。依托东部物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库项目,规划建设1个一级销地市场,重点填补广州东部发展区一级销地市场缺失并补充广州肉蛋类供给。
南部发展区新建1个一级销地市场。依托南沙国际物流优势,规划建设1个一级销地市场,重点辐射番禺区、南沙区,供港供澳、服务湾区,建设成为广州市“菜篮子”产品展示交易区和全球采购区。
14个二级销地市场
近期保留太和谢家庄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清河综合市场、天平水果批发市场、白云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江村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13个二级销地市场,疏解转移花都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重点推进四大升级措施,一是市场规范化,整治市场环境,对“菜篮子”专业市场中的消防、交通、仓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消防隐患、违法建筑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二是服务智慧化,鼓励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推动电子结算、统一结算,提供智慧化、便捷化、综合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三是配套标准化,配套设施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菜篮子”产品冷链配送服务网络,提升仓储、加工、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四是功能复合化,在批发交易、物流配送基础上,有条件的市场适当增加加工、预制菜、展贸、购物、餐饮、旅游等多元功能,实现从低效开发到高质量产业发展转变。
7个产地市场
新增3个产地市场。结合现状产地市场服务空白区,在从化北部、从化南部、南沙南部各新增1个产地市场。从化北部产地市场可对吕田桂冠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以新增。从化南部产地市场拟于鳌头镇、江埔街道或太平镇G105国道附近选址。南沙南部产地市场主要依托南沙港快速新建,或对珠江市场、万顷沙综合市场等农贸市场进行改造以新增。
保留3个产地市场。包括现状大罗蔬菜批发市场、石滩三江裕佳市场、西樵市场3个产地市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质量安全强化工程、信息化改造工程、产销对接强化工程、优质品牌创建工程五大工程。
迁建1个产地市场。即花山红群蔬菜批发市场,现行控规为非建设用地,建设冲突较大,目前已确定迁建选址,正在建设过程中。
关闭1个产地市场。即水沥红葱市场,重点考虑市场主体意愿,且关闭后不会导致白云区产生产地服务规模与空间空白,因此关闭。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促进我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7月14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增城区召开2023年水稻绿色低碳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以及种粮大户等80多人参加。
今年初,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增城林升农场开展青香优十九香水稻绿色低碳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0亩。
现场会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介绍了技术措施,广州市农业主导品种青香优十九香水稻育种单位介绍了品种特性,示范基地林升农场负责人熊东林畅谈了种粮大户如何应用水稻绿色低碳高效栽培技术,并表示下半年他的1600多亩稻田将全部采用节水减肥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相比传统种植技术,该技术选用低碳高产水稻品种,实施节水减排灌溉、增密减氮和优化施肥等措施,取得了节水20%~30%、节省氮肥约2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30%、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0~30%、增产10%以上的效果。中国农业大学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在现场会上实地测产验收,测产结果表明,示范基地种植大户采用习惯栽培技术平均亩产为1130.3斤,采用水稻绿色低碳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为1288.2斤,比习惯栽培技术增产14.0%。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负责人强调,水稻绿色低碳高效栽培技术是经过科技成果评价的成熟技术,本次在广州增城区林升农场的示范种植结果再次进行了印证;希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推广机构加大力度予以宣传推广,指导种粮大户科学应用,为我市粮食稳产保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盛夏七月,骄阳如火。一年一度的荔枝季即将圆满落下帷幕,增城乡村振兴工作也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1%;增城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列入国家2023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名单;仙进奉荔枝作为全国唯一荔枝类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被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公示名单;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女大学生、新农代表沈燕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串数据和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全区上下全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上半年,我区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以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抓好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党建引领 多环节提升组织保障效能
我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构建全域党建定点联系机制,区委书记带头建立联系点,示范带动208名镇街领导干部定期到各村(社区)开展驻点联系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47个,办结率达99.76%。
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我区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2023年乡村振兴资金计划投入53.10亿元(含债券资金30.82亿元,企业融资资金5.55亿元),较2022年度增加4.89亿元。积极推进增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特别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区共使用276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含留用地),占已使用指标的10.8%。
我区还注重选配熟悉乡村振兴、“三农”、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干部充实到镇街领导班子。在全区建成乡村振兴人才驿站“1+13”(区级+镇街级)网络,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聚焦粮食安全 多方位夯实农业生产根基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尤为重要。今年上半年,我区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成立全区粮食生产农技服务轻骑兵、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及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会,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积极贯彻落实种粮大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成全省领先的丝苗米现代化育秧工厂,加快推动粮食烘干等设施建设。预计上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57万亩、产量3.03万吨,同比面积增加100亩,产量增加2000吨。
既要守护好“米袋子”,也要保障“菜篮子”。我区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及设施建设,预计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28.4万亩,产量61万吨,同比增加1.2万吨。进一步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推动4A级屠宰场项目建设,预计上半年生猪存栏约9.1万头、出栏约3.8万头。目前全区有本地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生产企业47家。
我区还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帮助农民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损失。截至今年6月,我区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11406.98万元(其中种植类5155.92万元,畜牧养殖类559.98万元,水产养殖类5691.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849.53万元,同比增长50.94%;共计投保8933户,其中种植业8777户,畜牧业5户,渔业151户。
聚焦产业升级 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
我区着重在搭平台、延链条、树品牌方面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走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建平台方面,我区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38个重点项目,今年累计完成投资4.19亿元,完成年度总投资计划的45.1%;稳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三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丝苗米智慧信息化平台”,成功创建全省“数字农田”示范项目;积极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企业开展2023年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与监测工作,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1家(省级21家、市级45家、区级45家)。
在延链条方面,我区出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探索打造“一纵一横”模式,挖掘和重塑乡村价值,纵向贯通产加销,做精做深4条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横向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打造与新乡村示范带联动共振,挖掘和重塑乡村多元价值。广州市大湾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科技园项目、广州市增城乡村振兴综合体示范项目等入选广东省2023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
在树品牌方面,我区成功承办2023年广东荔枝营销工作推进会暨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开展2023年广州荔枝“12221”市场营销暨“‘顶荔’相助”——互联网+增城荔枝产销对接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擦亮增城荔枝“金字招牌”。加强品牌授权使用和管理,积极申报增城仙进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增城迟菜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聚焦共同富裕 多路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以来,我区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经营权通过区镇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管理平台统一流转、公开交易,加快推动农用地连片规模流转,目前累计流转承包地25万亩,流转率65%。同时,分阶级推进“4+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新模块系统升级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进入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共有13399宗,标的物总金额达224.45亿元,实现增值53.12亿元,成交价格比交易底价溢价约31%,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我区还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出系列利好政策,支持农业个体户、种粮大户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联合发展成为农民合作社。目前,我区登记在册家庭农场30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2家(省级示范社9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推广粤农服2.0小程序,实现“在手机上种田”,目前已在36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中成功推广应用了粤农服小程序,推动生产托管数字化发展。同时,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截至目前,区内地方性银行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累计发放涉农信贷6.6亿元,惠及近300户涉农主体,运用支小再贷款工具累计发放贷款55.7亿元,惠及近1700户小微市场主体。
今年下半年,我区将聚焦做精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加强“土特产”品牌推广、实施“百千万工程”、落实“穗农奔富”行动等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推动增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