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增城区乡村振兴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盛夏七月,骄阳如火。一年一度的荔枝季即将圆满落下帷幕,增城乡村振兴工作也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1%;增城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列入国家2023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名单;仙进奉荔枝作为全国唯一荔枝类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广东增城丝苗米文化系统”被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公示名单;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女大学生、新农代表沈燕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串数据和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全区上下全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上半年,我区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以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抓好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党建引领 多环节提升组织保障效能
我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构建全域党建定点联系机制,区委书记带头建立联系点,示范带动208名镇街领导干部定期到各村(社区)开展驻点联系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47个,办结率达99.76%。
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我区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2023年乡村振兴资金计划投入53.10亿元(含债券资金30.82亿元,企业融资资金5.55亿元),较2022年度增加4.89亿元。积极推进增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特别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区共使用276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含留用地),占已使用指标的10.8%。
我区还注重选配熟悉乡村振兴、“三农”、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干部充实到镇街领导班子。在全区建成乡村振兴人才驿站“1+13”(区级+镇街级)网络,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聚焦粮食安全 多方位夯实农业生产根基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尤为重要。今年上半年,我区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成立全区粮食生产农技服务轻骑兵、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及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会,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积极贯彻落实种粮大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建成全省领先的丝苗米现代化育秧工厂,加快推动粮食烘干等设施建设。预计上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57万亩、产量3.03万吨,同比面积增加100亩,产量增加2000吨。
既要守护好“米袋子”,也要保障“菜篮子”。我区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及设施建设,预计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28.4万亩,产量61万吨,同比增加1.2万吨。进一步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推动4A级屠宰场项目建设,预计上半年生猪存栏约9.1万头、出栏约3.8万头。目前全区有本地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生产企业47家。
我区还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帮助农民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损失。截至今年6月,我区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11406.98万元(其中种植类5155.92万元,畜牧养殖类559.98万元,水产养殖类5691.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849.53万元,同比增长50.94%;共计投保8933户,其中种植业8777户,畜牧业5户,渔业151户。
聚焦产业升级 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
我区着重在搭平台、延链条、树品牌方面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走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建平台方面,我区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38个重点项目,今年累计完成投资4.19亿元,完成年度总投资计划的45.1%;稳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三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丝苗米智慧信息化平台”,成功创建全省“数字农田”示范项目;积极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企业开展2023年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与监测工作,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1家(省级21家、市级45家、区级45家)。
在延链条方面,我区出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探索打造“一纵一横”模式,挖掘和重塑乡村价值,纵向贯通产加销,做精做深4条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横向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打造与新乡村示范带联动共振,挖掘和重塑乡村多元价值。广州市大湾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科技园项目、广州市增城乡村振兴综合体示范项目等入选广东省2023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
在树品牌方面,我区成功承办2023年广东荔枝营销工作推进会暨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开展2023年广州荔枝“12221”市场营销暨“‘顶荔’相助”——互联网+增城荔枝产销对接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擦亮增城荔枝“金字招牌”。加强品牌授权使用和管理,积极申报增城仙进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增城迟菜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聚焦共同富裕 多路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以来,我区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经营权通过区镇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管理平台统一流转、公开交易,加快推动农用地连片规模流转,目前累计流转承包地25万亩,流转率65%。同时,分阶级推进“4+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新模块系统升级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进入平台交易的农村集体资产共有13399宗,标的物总金额达224.45亿元,实现增值53.12亿元,成交价格比交易底价溢价约31%,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我区还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出系列利好政策,支持农业个体户、种粮大户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联合发展成为农民合作社。目前,我区登记在册家庭农场30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2家(省级示范社9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推广粤农服2.0小程序,实现“在手机上种田”,目前已在36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中成功推广应用了粤农服小程序,推动生产托管数字化发展。同时,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截至目前,区内地方性银行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累计发放涉农信贷6.6亿元,惠及近300户涉农主体,运用支小再贷款工具累计发放贷款55.7亿元,惠及近1700户小微市场主体。
今年下半年,我区将聚焦做精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加强“土特产”品牌推广、实施“百千万工程”、落实“穗农奔富”行动等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推动增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07-17 14:11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7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倡导公众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与广州市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联合主办广州市南沙区2023年全国低碳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主题科普游——暨南沙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一周年活动。活动邀请市民走进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亲身感受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伟、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副局长陈志谦、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副镇长罗永谊、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李尧,以及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代表出席。
见证绿色生产,根植低碳发展理念
南沙珠江啤酒公司在厂区为本次活动打造了一条绿色低碳主题科普游览路线。市民可按生产流程,从原料到糖化、发酵、灌装、包装,近距离了解珠江啤酒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沼气发电、光伏发电、错流膜过滤技术、二氧化碳回收、绿色建筑、智能化工厂等南沙珠江啤酒公司的绿色低碳实践介绍穿插其中。一位参与者表示,这样在生产线的实地讲解非常直观,沿途设置了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的专题介绍也很易于理解。
为了增加市民的参与感,活动设置了碳中和天平、知识套圈、双碳大冒险、低碳达人挑战等摊位游戏。通过知识问答,以及对各种日常活动碳排放量与碳减排量的配平,市民对碳中和碳达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低碳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低碳权益,人人共享
市民在本次活动的游戏中可以得到“碳币”奖励。碳币是由减碳量产生的虚拟兑换积分,依托碳普惠平台发放。本次活动中发放的碳币,都是由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捐赠到碳普惠平台的厂区光伏发电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折算而来的。所得的碳币可通过碳普惠平台兑换奖品。
“谁低碳,谁受益”是碳普惠的核心理念。除了企业赠送,可折算成碳币的碳减碳量的另一种来源是碳普惠平台注册用户自身发生的节约水电气、乘坐公交地铁等低碳行为。碳普惠平台根据获得的用户低碳行为数据计算出减碳量,换算成碳币发送给用户。在场不少市民对碳普惠制非常感兴趣,表示会多多利用碳普惠平台,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为绿色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贯彻低碳理念,践行低碳实践示范
低碳理念在本次活动贯彻始终。活动现场设有品酒区供来宾品尝珠江啤酒公司各式产品,不少来宾使用自带杯子盛酒品尝,避免产生废弃一次性杯。现场碳币兑换的礼品,除了有珠江啤酒公司提供的饮品、雨伞等丰富礼品外,还设有环保礼包。该环保礼包含有一个由可再生环保材质制成的随手杯,随手杯上标示有碳标签,让碳标签进入市民的视野。碳标签表示该产品已核算碳足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从而引导选择较低碳排放的产品。
本次活动共产生2吨碳排放量,已由河南乐汇佳堆肥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抵消,达到碳中和。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为本次活动进行了碳中和认证,并向活动主办单位以及承办单位颁发了《碳中和证明书》。
本次活动组织市民参观绿色工厂,介绍碳普惠平台、碳普惠与企业、个人之间的联系及企业与个人如何通过碳普惠互惠互利。企业将其光伏发电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捐赠给碳普惠平台并折算成碳币,通过打卡、游戏等环节奖励给市民,市民在碳普惠平台兑换奖品。市民亲历从减排量产生到减排收益返回市民的碳普惠闭环全过程,体会并深入理解碳普惠运行逻辑,增加群众参与度、支持度。活动起到的示范效应,将有助于碳普惠制继续推广普及。
主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向市民普及低碳理念,凝聚社会共识,营造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氛围,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工作落实。
试点一年,成效渐显
自2022年8月成功获得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以来,南沙牢牢把握《南沙方案》赋予的新的使命与定位,与试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气候投融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南沙气候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成功发行包括国内首支支持再生纸项目运营的绿色债券、全国水资源领域首笔绿色政府专项债券、首笔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绿色债券等在内的多个“首单”绿色债券;上线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已落地21个项目,业务规模达53.5亿元,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326.5万吨;6家企业获批QFLP试点,获批额度超155亿元人民币,储备投资项目108项,重点投向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广州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我国首个新能源金属期货品种——工业硅期货和期权,并获批开展碳期货品种研究,有力支撑南沙试点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同时,南沙成立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依托该中心与港、澳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南沙还全面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与银行、券商等境外机构在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此外,南沙还启动全国首栋气候投融资大厦——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二期建设,将会承载气候投融资发展,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专家智库、第三方服务机构集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借本次全国低碳日契机,南沙区邀请市民走进企业,感受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政府、公众、企业携手同行,践行低碳理念,促进全社会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自觉,推动形成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风尚,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落实。
南沙将继续落实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利用好南沙优势,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经验,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南沙贡献。建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一贯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经营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22年污水处理率、污水达标排放率、烟气处理率、烟气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处置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资源性固体废物利用率为均为100%。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获评“环保诚信企业(绿牌)”,并在2023年3月24日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南沙珠啤公司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企业,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2009年12月沼气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已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是国内同行中注册CDM项目的第一家。同时,最大限度回收二氧化碳并资源化利用,2022年回收利用二氧化碳2.38万吨。南沙珠啤公司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探索减碳路径推动低碳生产,已开展碳盘查厘清近三年碳排放数据,完成了公司主打产品528ml瓶装97纯生啤酒的碳足迹评价。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南沙分局 王桉、林晓玲)
会议现场
7月14日下午,我区举办2023年网络安全专题培训。此次培训由黄埔区委网信办主办,旨在进一步增强大众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维护全区良好稳定的网络安全态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网信办主任唐妍主持,区属各单位网络安全三级联络人共计约24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邀请了网络安全讲师重点解读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安全防范要点、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等内容。“如果你发现电脑异常,最好先中断网络,避免黑客利用。”讲师吴海明围绕网络攻击和防范要点,提出了做好密码安全、工作环境安全等防护措施。
“网络安全责任不仅是纸面文字,更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单位和个人实实在在的要求。”讲师肖世建结合案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解读。
“没想到发朋友圈也会泄露工作信息。通过今天的培训,了解了网络安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收获很大。”参训人员小陈表示,网络安全风险就在身边,要把今天的培训内容普及给同事,加强日常管理,保障网络安全。
唐妍表示,人是网络安全中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要提高认识、压实责任,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我区网络安全工作,为守好网络安全“南大门”贡献黄埔力量。
附件下载: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