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中(华英中学)的烽火迁徙路
踏入韶关市的英光街,一眼便可望见那座拼色老门楼静静伫立,门额字迹模糊难辨,与门外的烟火气相比,更显沉寂。
韶关市的英光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
门楼不远处,64岁的郭叔和妻子正收拾着卖炒粉的小推车,准备收摊回家。
目光越过巷边低矮的砖墙,落在粤北人民医院内一栋闲置的旧楼上。那抹红墙在烈日下沉默着,显出几分褪色的落寞。
“以前啊,不少佛山、东莞、江门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放学就爱涌到这条街吃东西。”郭叔的话语平淡,却在不经意间掀开尘封的一页,“前阵子,还有在佛山工作的学生专程找回来,就为这口老味道。”
这寻常巷陌的烟火,勾连起一段不寻常的往事——佛山与韶关,确有一份深植于烽火岁月的奇特牵绊。
时光倒回1938年,战火燃及岭南,佛山沦陷在即。华英中学(佛山一中前身)的师生仓促辞别家园,踏上流亡办学的苦旅。其中重要的一站,正是粤北山城韶关。
或许,就在郭叔目光所及的那道围墙之内,琅琅书声曾在危难中断而复续,于异乡的土地上倔强回响。
流动课桌上的教育坚守
在佛山教育史上,华英中学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记忆。
这所于1913年创办的学校,最初实行男女分校,在文昌沙稳步发展。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踏上了长达7年的迁徙办学之路。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自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为保障师生安全,华英中学300余名师生被迫撤离,首站辗转抵达香港。
然而喘息未定,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再陷危机。危局之中,校方迅速行动,妥善安置一时无法返家的师生,并奋力抢救出大部分图书仪器。
在华英校友伍学宗、熊真沛等人的建议下,学校决定迁往韶关。得益于陈筹硕将军的慷慨倡捐和校董会主席司徒卫先生的全力筹备,1942年,历经艰险的华英中学终于在韶关复课。因校舍紧张,原男校与女校正式合并,在“华英中学”名下开启合校上课的新阶段。
迁抵韶关的师生集体,由300余名学生和20余名教职员组成,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原存于佛山、香港的图书仪器难以运抵,学校不得不远赴长沙购置一批应急用品。
即便在动荡中,华英仍坚守严谨校风。学校实行导师制,每班设两位导师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自治会和班社,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服务。
1943年底,学校在粤北运动会上勇夺女子总锦标,声名鹊起。办学声誉日隆,求学者增多。学校积极筹款增建新课室,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发展。
“那时,返校的师生渐多。”佛山一中相关负责人追述,“学校重建了实验工场,延续重视自然科学与劳作教学的传统。为女生特设家政室,添置教学用具。师生协力自制仪器,图书设备也逐步充实起来。”
联合办学里的薪火传递
步入由百年建筑改造的佛山一中校史馆,一张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画面仅捕捉到一间简陋的砖瓦房,图注文字瞬间将人拉回烽火连天处——“抗日战争时期连县基联中学校舍”。
驻足凝视,时光仿佛倒流至1944年。彼时,粤北战火蔓延,华英中学师生被迫紧急疏散,部分师生辗转抵达连县(现连州市)双喜山。在那里,他们与来自真光、培正等学校的广佛师生相遇。
烽烟之下,教育火种未熄,几校合力组建了基联中学,于艰难时世中维系弦歌。
同年9月,粤北局势稍缓,因办学声誉卓著,华英中学获准返回韶关曲江原址复课,学生增至400余人。然而和平短暂,1945年1月,韶关沦陷,紧急疏散令再度下达,百余名师生被迫迁往多田。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在多田坚守了8个月的师生们终于迎来曙光,踏上了返回佛山文昌沙原址的归途。
1945年11月,学校正式复课。男女合校的办学模式得以延续,学生规模达500人,教职员工50余人。存于香港、韶关的图书仪器陆续运回,实验室得以扩充,附属小学亦恢复开办。
“那是最艰苦的岁月……”深耕佛山一中校史多年的校友罗大叔感慨道,“师生们互助互爱,甘苦与共,从未因困境放弃学业。他们守护的,是华南教育不灭的薪火。”
这份血脉中,始终奔涌着爱国热忱:抗战期间,华英中学师生深入乡村办义校、治疫病;1945年9月起,中共党员在校内有了地下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学子响应号召参军参干,从教育救国的践行者,转身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直到1952年,华英中学与佛山中学合并,开启了新的历程。但那段在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的往事,永远留在了佛山的教育史册里。
文昌沙的钟声穿越硝烟,见证了一所中学与国家命运的血脉相连。
烽火迁徙路,弦歌照山河
回望华英中学的迁徙办学轨迹,从佛山到香港,从韶关到连县(现连州市),再到多田,步履维艰。然而,课堂虽在流动,校舍虽极简陋,师生心中的教育信仰却如磐石般坚定,真正做到了“弦歌不辍”。
这段流亡办学的岁月,锻造的远不止知识。在动荡与苦难中,华英师生将课堂延伸至烽火大地,深入乡村兴办义校、疗治疫病。他们用行动,在国难之际生动诠释了“教育救国”的深刻内涵,熔铸了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赤诚的服务精神。
从学界巨擘张五常、杨成志,到杏林仁心陈明哲、伍学宗,再到科技先锋彭加木、庞雄飞、黄本立,文艺巨匠冼星海、司徒汉、潘鹤……一代代华英人,正是在这颠沛流离的淬炼中,坚守向学之心,砥砺济世之志,在各领域璀璨生辉。
如今,驻足佛山一中校史馆,凝视那张基联中学简陋校舍的照片,摩挲那份标注着迁徙办学路线的图卷,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教育真正的力量,从不在于巍峨的楼宇,而在于困厄中依然挺立不屈的脊梁,在于守护教育火种的那份执着与坚韧。
当新时代的学子们用指尖拂过这些浸染岁月风霜的旧物,或许能更深刻地领悟:一所名校的荣光,既镌刻于历史的绵长,更熔铸于精神的厚度——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知识、信念与行动,为民族保存希望、点亮未来的光芒。

你知道吗?
佛山其实藏着一处
“澳龙小镇”
在这里,澳龙产业悄然崛起
一年四季不间断供苗
向着“华南最大澳龙苗种基地”稳步前进
澳洲淡水龙虾俗称“澳龙”,是一种大型淡水螯虾。澳龙体大,平均个体体重100~200克,最大个体达500克,肉质肥、滑爽,味道鲜美,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种苗稀缺、养殖技术要求高,多年来未能形成大规模养殖。
在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沙水村,以淡水澳龙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渔业悄然崛起。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技术创新,这里形成了从孵化到养殖的全产业链条,不仅实现了四季恒温育苗,更带动周边农户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之路。
01、“别人开始育苗的时候我们的虾苗已经下塘了”
在沙水村广东家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孵化车间里,技术人员穿梭于一排排孵化池之间,正在为种虾进行父本和母本配对。
这里是华南地区规模领先的淡水澳龙(红螯螯虾)工厂化育苗基地,即便是在严冬,车间温度依然恒定在20摄氏度左右,为虾苗生长提供稳定环境。
“我们选择的父本通常在一两至一两五,母本在一两至一两二,公母配比约为一比三。”技术总监黄晓伟指着池中通体鲜艳、螯足饱满的种虾介绍,“红螯螯虾对环境和基因要求极高,每一步都需科学调控。”完成交配的母虾抱卵后,将被移至产床进入保种孵化阶段。待幼体发育至一定阶段,再通过精准降温程序使其逐渐适应外塘环境,从而提高存活率。
与传统的外塘受精再移入室内孵化的模式不同,家禾水产采用全流程工厂化孵化——将种虾引入室内完成蜕皮、交配、产卵和孵化的全部环节。该模式依托恒温恒湿、AI水质监控、基因测序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对虾苗生长周期的全程可控。
“别人三月开始育苗的时候,我们的虾苗已经可以下塘了。”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缩短生产周期,更成功将苗种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供苗。
02、打造华南最大淡水澳龙苗种供应基地
推动这一变革的是企业投入和强大的科研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华南总监甘崇健介绍:“我们与家禾水产合作共建的工厂化孵化项目,目前已实现年产2000万尾虾苗,能覆盖约4000亩养殖水面。”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动,将实验室成果迅速转化为产能,有效缓解了澳龙虾苗长期依赖进口、供应不稳的行业痛点。
家禾公司负责人麦子健说,沙水村优良的水质环境和生态基底,是项目成功落地的重要基础,“我们经过数年水质跟踪和生态评估,确认这里非常适宜淡水澳龙的孵化和养殖。”
目前,广东家禾水产在高明区拥有1000亩养殖场,其中沙水基地占200亩,并配有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孵化生产线。该基地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其推出的“公司+农户”模式,正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投入标准化养殖,逐步形成聚合种苗、饲料、技术、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闭环。
随着模块化、工厂化生产模式的成熟,沙水村淡水龙虾产业朝着“华南最大淡水澳龙苗种供应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着高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8月21日,位于顺德15文化创意园内的斑马艺术空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啦!
这一由旧粮仓改造而成的现代艺术空间,是均安镇落实“百千万工程”、推进老旧建筑与公有物业盘活利用的又一创新成果,展现了“艺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顺德15文化创意园地处均安凫洲河畔,前身为均安旧粮仓,占地面积5522.9平方米。均安镇通过公有物业活化改造,将该片区打造为集文化创意、公共体验、特色餐饮与夜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园区,目前已成功引进特色餐饮、时尚服饰、文化亲子等多元业态。
斑马艺术空间作为园区内的5号馆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筒仓结构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出层高8米,集艺术展览、咖啡休闲、绘画创作与装置艺术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该项目创新运用“人文经济学”理念,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总店+分店”运营模式,斑马艺术空间与2024年老旧建筑活化项目翠湖公园GO ON COFFEE&TEA咖啡店形成品牌联动——在艺术空间内引入“GO ON”咖啡业态,同时在翠湖公园湖畔设立“斑马艺术疗愈空间”和“啡农咖啡学院”。这一双向引流模式既丰富了消费体验,又强化了品牌影响力,形成了良好的商业闭环。
自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均安镇系统推进老旧建筑活化与公有物业提质增效,已成功打造李小龙乐园上村活化片区、江尾拾伍里文旅园等多个标杆项目。斑马艺术空间的建成运营,进一步丰富了均安文旅产业生态,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未来,斑马艺术空间将实施“签约艺术家驻地计划”,吸引优秀艺术创作者开展在地创作,促进本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空间还将与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推动艺术教育及人才孵化,并积极探索艺术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斑马艺术空间与顺德15文化创意园的成功合作,是均安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自5月成立后推动的首批成员单位“牵手”合作示范项目。这一合作模式为协会后续整合文旅资源、促进产业联动提供了重要范本。
地点一:斑马艺术空间
位置: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东堤路15号创意园5栋斑马艺术空间
开放时间:10:00-18:00(每周一闭馆)
参观政策: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免费公共服务:
开放阅读区:提供艺术书籍、画册免费阅览
常设展览:定期更新,免费对外开放
创作观摩:可近距离观看艺术家创作过程
体验课程(需提前预约):
零基础绘画体验
传统版画工作坊
手工艺制作课程
艺术鉴赏沙龙(结合咖啡/红酒与画作欣赏)
地点二:斑马艺术疗愈空间
位置: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翠湖路翠湖公园
开放时间:10:00-22:00
提供服务:理疗spa、瑜伽等身心疗愈课程
这个周末,不妨来斑马艺术空间,感受艺术与生活的交织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