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一中(华英中学)的烽火迁徙路
详细内容

佛山一中(华英中学)的烽火迁徙路

时间:2025-08-22     人气:511     来源:佛山发布     作者:
概述:踏入韶关市的英光街,一眼便可望见那座拼色老门楼静静伫立,门额字迹模糊难辨,与门外的烟火气相比,更显沉寂......

踏入韶关市的英光街,一眼便可望见那座拼色老门楼静静伫立,门额字迹模糊难辨,与门外的烟火气相比,更显沉寂。


韶关市的英光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


门楼不远处,64岁的郭叔和妻子正收拾着卖炒粉的小推车,准备收摊回家。


目光越过巷边低矮的砖墙,落在粤北人民医院内一栋闲置的旧楼上。那抹红墙在烈日下沉默着,显出几分褪色的落寞。


“以前啊,不少佛山、东莞、江门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放学就爱涌到这条街吃东西。”郭叔的话语平淡,却在不经意间掀开尘封的一页,“前阵子,还有在佛山工作的学生专程找回来,就为这口老味道。”


这寻常巷陌的烟火,勾连起一段不寻常的往事——佛山与韶关,确有一份深植于烽火岁月的奇特牵绊。


时光倒回1938年,战火燃及岭南,佛山沦陷在即。华英中学(佛山一中前身)的师生仓促辞别家园,踏上流亡办学的苦旅。其中重要的一站,正是粤北山城韶关。


或许,就在郭叔目光所及的那道围墙之内,琅琅书声曾在危难中断而复续,于异乡的土地上倔强回响。


流动课桌上的教育坚守


在佛山教育史上,华英中学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记忆。


这所于1913年创办的学校,最初实行男女分校,在文昌沙稳步发展。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踏上了长达7年的迁徙办学之路。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自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为保障师生安全,华英中学300余名师生被迫撤离,首站辗转抵达香港。


然而喘息未定,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再陷危机。危局之中,校方迅速行动,妥善安置一时无法返家的师生,并奋力抢救出大部分图书仪器。


在华英校友伍学宗、熊真沛等人的建议下,学校决定迁往韶关。得益于陈筹硕将军的慷慨倡捐和校董会主席司徒卫先生的全力筹备,1942年,历经艰险的华英中学终于在韶关复课。因校舍紧张,原男校与女校正式合并,在“华英中学”名下开启合校上课的新阶段。


迁抵韶关的师生集体,由300余名学生和20余名教职员组成,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原存于佛山、香港的图书仪器难以运抵,学校不得不远赴长沙购置一批应急用品。


即便在动荡中,华英仍坚守严谨校风。学校实行导师制,每班设两位导师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自治会和班社,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服务。


1943年底,学校在粤北运动会上勇夺女子总锦标,声名鹊起。办学声誉日隆,求学者增多。学校积极筹款增建新课室,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发展。


“那时,返校的师生渐多。”佛山一中相关负责人追述,“学校重建了实验工场,延续重视自然科学与劳作教学的传统。为女生特设家政室,添置教学用具。师生协力自制仪器,图书设备也逐步充实起来。”


联合办学里的薪火传递


步入由百年建筑改造的佛山一中校史馆,一张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画面仅捕捉到一间简陋的砖瓦房,图注文字瞬间将人拉回烽火连天处——“抗日战争时期连县基联中学校舍”。


驻足凝视,时光仿佛倒流至1944年。彼时,粤北战火蔓延,华英中学师生被迫紧急疏散,部分师生辗转抵达连县(现连州市)双喜山。在那里,他们与来自真光、培正等学校的广佛师生相遇。


烽烟之下,教育火种未熄,几校合力组建了基联中学,于艰难时世中维系弦歌。


同年9月,粤北局势稍缓,因办学声誉卓著,华英中学获准返回韶关曲江原址复课,学生增至400余人。然而和平短暂,1945年1月,韶关沦陷,紧急疏散令再度下达,百余名师生被迫迁往多田。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在多田坚守了8个月的师生们终于迎来曙光,踏上了返回佛山文昌沙原址的归途。


1945年11月,学校正式复课。男女合校的办学模式得以延续,学生规模达500人,教职员工50余人。存于香港、韶关的图书仪器陆续运回,实验室得以扩充,附属小学亦恢复开办。


“那是最艰苦的岁月……”深耕佛山一中校史多年的校友罗大叔感慨道,“师生们互助互爱,甘苦与共,从未因困境放弃学业。他们守护的,是华南教育不灭的薪火。”


这份血脉中,始终奔涌着爱国热忱:抗战期间,华英中学师生深入乡村办义校、治疫病;1945年9月起,中共党员在校内有了地下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学子响应号召参军参干,从教育救国的践行者,转身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直到1952年,华英中学与佛山中学合并,开启了新的历程。但那段在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的往事,永远留在了佛山的教育史册里。


文昌沙的钟声穿越硝烟,见证了一所中学与国家命运的血脉相连。


烽火迁徙路,弦歌照山河


回望华英中学的迁徙办学轨迹,从佛山到香港,从韶关到连县(现连州市),再到多田,步履维艰。然而,课堂虽在流动,校舍虽极简陋,师生心中的教育信仰却如磐石般坚定,真正做到了“弦歌不辍”。


这段流亡办学的岁月,锻造的远不止知识。在动荡与苦难中,华英师生将课堂延伸至烽火大地,深入乡村兴办义校、疗治疫病。他们用行动,在国难之际生动诠释了“教育救国”的深刻内涵,熔铸了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赤诚的服务精神。


从学界巨擘张五常、杨成志,到杏林仁心陈明哲、伍学宗,再到科技先锋彭加木、庞雄飞、黄本立,文艺巨匠冼星海、司徒汉、潘鹤……一代代华英人,正是在这颠沛流离的淬炼中,坚守向学之心,砥砺济世之志,在各领域璀璨生辉。


如今,驻足佛山一中校史馆,凝视那张基联中学简陋校舍的照片,摩挲那份标注着迁徙办学路线的图卷,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教育真正的力量,从不在于巍峨的楼宇,而在于困厄中依然挺立不屈的脊梁,在于守护教育火种的那份执着与坚韧。


当新时代的学子们用指尖拂过这些浸染岁月风霜的旧物,或许能更深刻地领悟:一所名校的荣光,既镌刻于历史的绵长,更熔铸于精神的厚度——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知识、信念与行动,为民族保存希望、点亮未来的光芒。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





Baidu
map